编者按:

2005年我会会员王巍、王治江、蒋巍、陈培元、庞宏捷、李俊生、焦宓等分别参加了由中国合唱协会举办的全国合唱指挥训练班和天津师大举办的全国音乐教师合唱指挥高级研修班。现将他们的学习体会摘录如下:

 

手之妙运  源于心之妙思

——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合唱指挥高级研修班学习有感

  

 

2005年的初夏,我来到了美丽的天津大学校园。这是一座到处彰显文化艺术氛围的学校,多功能的大学生艺术活动中心座落在三号湖畔,现代建筑风格的冯骥才文学馆更是别具一格。   

这次活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及天津大学主办,主要组织者(承办)是天大艺术中心的任宝平教授及一批活跃在中国合唱界的专家教授孙从音、陈正褔、周正松、永儒布、吴灵芬等,还有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美籍华人伍贻平博士。之所以此次活动放在天大,大家从实力不菲的大学艺术团就得到了充分的答案。多年来,以“北洋”冠名的合唱团、交响乐团、舞蹈团和话剧团高水平地活跃于全国高校舞台和社会艺术实践中,受到各界关注。

这次研修班内容丰富多彩,除合唱方面的讲座、训练交流之外,还邀请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帕克兰德青年合唱团、美国谷之声童声合唱团的演出交流。在结业式上,来自美国的著名乐团——北佛罗里达州爵士乐团(20人)给全体学员献上了一台精彩纷呈的爵士乐合唱,真是大饱眼耳之福!

来自纽约州立大学教授美籍华人伍贻平博士,80年代初从上海交响乐团来到美国学习,专攻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艺术。除了合唱指挥外,他的导师要求他必须还要重新学习声乐(有了多种艺术技能,伍博士的音乐素养的确不凡)。他以“文艺复兴时期合唱和英国、意大利牧歌合唱”为主题的讲座有三天之多,(学习文艺复兴时期合唱也正是我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下面是他的一些主要观点:

伍贻平认为合唱指挥者的主要能力,打拍子只占到20%(更甚者吴灵芬老师认为只有5%),在美国的合唱书里面很少提到怎样打拍子,所以会看到美国人挥得不太“规范”。指挥肢体的所有动作,其终极目的是把合唱的声乐做好。一个指挥要有好的、稳定的声音概念,要磨掉合唱队中的棱角,要收住“金属声”。

关于“颤音”的争论,应该是没有固定要求的,因作品风格而定,甚至一个作品内可能有不同颤或直的处理。

中国的合唱受到前苏联影响,多年来追求“激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激情”在合唱概念中几乎成了“反义词”。轻声的作品不能认为是“虚了”,轻声训练很重要。从十六世纪的牧歌、圣咏歌曲到古典时期的美声,再到意大利式的歌剧发音、现代作品甚至爵士风格的合唱,都应有不同的发声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原来是没有小节线的(也没有拍号、调号、速度等,多为后来加上的),因此演唱这类作品应把重音放在句头或依照歌词,很具有诗歌性。所以文艺复兴时期合唱往往是重音不对称,要依语音或音乐重音规律来处理。在发声方面,虽然没有当时的音响证据,那么根据有关文字记载和参照可找到证据的古乐器推断,17世纪前的声音应该是较靠前,声音较轻,嘴张不太大,音量的变化不大(和其器乐作品的演奏是一样的)。其音乐思维追求的是横向的,其纵向和声是结果而不是目的。合唱队人数很少。而到了巴洛克时期,其音乐风格从神走向了人,虽然还是很有控制的,但已经有了主观上的热情和客观上的平静相结合,是人类的。指挥时拍子一定要稳、均匀,挥点强调得多了些,有了些反弹动作。

中国院指挥系主任吴灵芬老师这次专门把中国院45人的合唱团带到天大,给学员们作训练演示和交流,受到大家的欢迎。吴老师首先强调作为指挥要大量接触作品,学习总谱的听、说、读。她认为心理状态对了,生理(肢体)状态才对。手之妙运,源于心之妙思。学指挥如果只重划拍子那就大错了。

吴老师十分强调演唱速率的概念,就像钢琴弹奏长音,必定要有源源不断的伴奏音型一样。要勤于分析合唱作品,搞清速度、力度、和声色彩、声部配置以及节奏节拍等 。她在肢体训练中,主要让学员们练习各种起拍动作,起拍是指挥的主要技术。打拍子要简洁,力度越大,手势越要节省,讲究气质指挥,逻辑指挥,音乐指挥。有了和声的色彩,有了声部进入的浓淡,手里的含金量就提高了。在声音训练中,要树立合唱队里没有我,只有我们的精神。吴老师分析讲解了《雪花》、《李白诗四首》、《乘胜进军》等中外作品,还和美国宾夕法尼亚青年合唱团一起进行了示范训练。吴老师认为,经过多年的验证,马革顺先生的《合唱学》(即2002年再版的《合唱学新编》),现在依旧是合唱工作者必学和最好的教材。

永儒布是内蒙古音协主席,著名指挥家、作曲家。他童颜鹤发、精神攫烁、思维敏捷、语言风趣。他指挥的作品丰富而极具特色,他说,蒙古韵之美,是她的悲剧美,因为她是一个历史上受伤的民族。早在欧洲和声出现百年的“潮尔”(音)正是蒙古历史上的音乐语言:“潮尔”(两个音)——choral(英语合唱、和声),永儒布认为:“蒙古的和声概念早于欧洲!”近年来,老先生创作和排练的蒙古音乐风格合唱作品享誉国内外。特别值得学习的是,他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训练方法,用于其民族合唱作品训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他的指挥下,天大的北洋合唱团演唱了《四海》、《漂亮的黑色走马》、《四季》、《八骏赞》、《孤独的白驼羔》等杰作,更有合唱队员即席表演“呼麦”,而令人称奇。

在这次研修班上,师生们面对面授业解惑,使学者受益非浅。值得一提的是任宝平教授,他干练爽快,排练讲效率,容不得拖泥带水。他认为,一个小学合唱团每年要排1020首合唱,中学团要有20首,大学要30首以上的学习量(他的北洋合唱团一年排70首各类合唱作品),才可正常地提高。一个指挥应该积累(接触)上千首作品,特别是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作品!这个要求的确让我咋舌,但与他相处的确感受了他的勤奋和勇气,确实给了我很多启发,使我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