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经济
刚刚起步

8月4日,为期一周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在北京落下帷幕。经过角逐,广东深圳龙岗纯美声音女教师合唱团、匈牙利佩齐市男声合唱团、广州荔湾区青少年宫合唱团荣获本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总冠军前三名。
据主办单位之一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宇介绍,这届合唱节共有43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支队伍,总人数近万人参加,举办了122场活动,可谓历届之最。火热的合唱节背后,合唱经济,也小荷初露尖尖角。
合唱活动有望成为文化旅游的新增长点
来自山西的崔大妈今年72岁,是一个老年合唱团的团长,这次参加中国国际合唱节,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参加了开幕式,还听了几堂指挥大师课,观摩了几场国外合唱团的专场演出,到陶然亭公园社区与当地合唱团来了一次亲密互动,甚至还收到了参加台湾合唱节的邀请。
像崔大妈一样的合唱爱好者在全国有很多。近年来,我国合唱事业发展迅猛,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说,国内的合唱团队遍布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参与人数起码数千万。仅广州地区就有3000多支经常活动的合唱团。这些合唱团纯粹是自发组织起来的,均为业余团队。
参加这次合唱节的合唱团队就多为业余队,参加者也都是自费,而且还有一大批亲友跟随,他们不但为北京的文化舞台增添了光彩,也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刘鹏说,中国文化国际旅行社自第五届起承办中国国际合唱节以来,每次举办除了极少量的资金由政府拨付外,绝大多数都是参与者自费。每位来中国的游客吃住行至少花费3万多人民币,43支国际团队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据专家分析,以合唱活动为中心的文化旅游项目有望成为未来旅游的新增长点。作为合唱艺术,其参与者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往往更为强烈。此次中国国际合唱节共提供了50多种衍生产品,有背包、水杯、竹简、丝巾等,因为设计巧妙,被一抢而空。双肩背包折叠起来可以当腰上的挎包,正好可以放下更换的演出服;竹简打开就是开幕式节目单,每个合唱团的名字都在其中,人人都想留作纪念;丝巾上面绘有标明演出地点的北京地图,也是抢手货。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对多年前的一次巴西经历记忆犹新,他当时正和团友在咖啡馆休息,临近的一群奥地利游客在那里轻声吟唱,他们也用合唱回应,结果双方成了朋友,对方问了许多关于中国的事情,表示一定要来中国旅游。戴斌认为,合唱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旅游经济,一种文化产业。爱好合唱的人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一旦受到合唱节的吸引,就会成团成队地赶来,这种吸引力甚至要比一般的景观旅游更强烈。
转载2014年7月5日人民日报第十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