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修教授做客“乐艺”读书会

分享创作心得

(选摘)

 

1018日下午,由河南大学音乐学院主办、音乐理论系承办的新一期乐艺读书会在音乐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读书会邀请到河南大学音乐学院资深教授、作曲家朱敬修教授,以艺术歌曲与合唱作品创作漫议为题,分享其治学心得与音乐创作经验。活动由音乐理论系主任康长安主持,副院长王新、博士生导师韩梅、音乐学院部分教师、本科生、研究生共同聆听了讲座。

朱敬修教授的讲座共为两部分,分别对自己在艺术歌曲与合唱歌曲创作方面的心得体会进行了分享。

关于艺术歌曲创作,朱敬修教授从歌词、旋律、伴奏等三个方面,向大家详细讲述了其创作经验。他首先介绍了艺术歌曲在西方音乐史的发展流变和艺术地位。艺术歌曲的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曲调表现力强,侧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钢琴伴奏发挥着重要的烘托作用,与声乐演唱共同构成一个音乐曲调织体,反映了诗人与作曲家内心深处高雅向上的艺术境界、艺术情趣和艺术志向。朱敬修教授以《玫瑰三愿》《蝶恋花·答李淑一》两首艺术歌曲的歌词为例,分别从歌词创作背景、诗意构思、深刻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述,强调了艺术歌曲选词的严格性和艺术性。如《玫瑰三愿》中的借物喻人,将一位不甘命运安排的柔弱女子比作玫瑰,歌词所述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长好不凋谢,好叫我留住芳华,从女子的自我角度讲述妒我,爱我的人生遭遇,表现出当时社会之艰辛,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内心对国破家亡的愤慨和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期盼。

朱敬修教授强调了旋律创作在歌曲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旋律创作一定要深刻表现歌词的内涵和意境,依据歌词处理旋律的内部情绪变化。他以自己创作的艺术歌曲《长恨歌》为例,向大家讲述如何将旋律与哀婉沉重、跌宕起伏的歌词相结合。在歌曲的引子部分,采用最强音在高音区进行,而后以弱力度低八度的旋律给听众带来极具戏剧化的体验,引人入胜。在旋律布局方面,朱老师严格遵循歌词的情绪起伏,歌词骊宫玉楼都是怨,声声叹,霓裳羽衣比翼鸟在首段中是主人公的情绪高点,朱老师将其设置为旋律次高潮段落。而在整首歌曲的点题处,第二段歌词可怜人间多情种,无奈何,总把离愁伴歌谣,朱老师将其作为整首歌曲的旋律高点进行了旋律渲染。

朱老师认为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是塑造艺术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钢琴伴奏声部的主要作用有意境渲染、背景刻画、自然音响模拟和情绪烘托。朱老师以艺术歌曲《巴黎圣母院》中利用钢琴模拟钟声为例,说明钢琴伴奏表达不同情绪的独特表现力。在平静的音乐情绪中,采用分解和弦表现钟声飘荡的情景,烘托人物柔和的内心。在高涨的音乐情绪中,采用强力的倚音和弦模拟钟声,表现主人公内心的不平,对社会的愤懑。

关于合唱歌曲创作,朱老师向大家分享了个人原创合唱作品《啊,秋天的云》。他利用音区音色的改变来表现秋云的不同色彩,将四个声部巧妙搭配,使各声部此起彼伏,形成回声音效,表现出秋季丰收的盛景。此后,朱老师从结构布局、钢琴伴奏等方面介绍了自己改编豫剧名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创作构思,并与大家分享了两首作品的演出视频。通过欣赏作品和观看演出视频,在场师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朱敬修教授创作构思和创作技法的理解和感悟。

 

主讲嘉宾简介

    朱敬修,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名誉顾问、全国高校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合唱协会副会长、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中国合唱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本文摘自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公众号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