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良堃大师与河南合唱艺术
河南省合唱协会理事长
陈家海

严良堃先生一生致力于普及和提高我国的合唱艺术,他所作的众多开创性的贡献,以及由于他的仙逝给合唱指挥学科所造成的重大损失,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大家将会更加深切的体会到。先生毕生主要从事专业合唱指挥事业,但他对全国各地合唱指挥艺术发展的关心与支持,恐怕每个省的同仁都可以说上几箩筐。我来自河南,我就说一说严先生对河南合唱指挥界关怀、提携的几件旧事,以此来纪念先生。
据先生自己讲,他第一次来河南开封演出是在1951年,当时他还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任指挥,他们一行二十多人白天下乡演出,晚上睡在市区一所学校的教室里。当时已经是初冬天气,一天到晚刮大风,漫天风沙,晚上大家倒头便睡,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教室里没有人,一会儿有个灰白的东西一动,起来一个人,满脸灰尘,只有两只眼睛是两个黑洞洞,一眨一眨的,听闻有响动,大家纷纷起来,互相打量着对方,忍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原来学校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晚上刮了一夜的风,大家都被沙尘掩埋了。先生说当时他正年轻,并没有觉得有多苦,反而觉得下来得对,新中国虽然成立两年了,可是人民的日子还很苦,他说:“我们才被风沙埋过几回?这里的老百姓却天天如此,可是他们一样在努力为国家作贡献。党和国家养着我们这些所谓的艺术家,我们不能真的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了。”先生还发自内心地觉得焦裕禄是我们党的好干部,他说亲自见识过开封风沙的厉害,就能够理解后来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是多么造福子孙后代的事,那是真正从根本上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先生还说有一次他们演出,有一名观众跑来问他,怎么样才能让很多人唱的不一样还好听,他跟人家解释了两个多小时,最后饭都被同伴们吃光了,他只好饿了一顿。
先生最近一次去开封是2011年10月,第四届全国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我邀请先生去给参会的200多位代表作示范教学,年逾九十的先生很爽快地答应了。先生排练之前总要将作品的时代背景、来龙去脉讲解得很清楚,其中涉及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细节,他总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使我当时就十分惊叹于他超强的记忆力。一个乐句或者乐段,先生往往会设计几套排练方案,并通过合唱队表现出来,然后他会问合唱队员及与会学员哪一种方案最合适,不知不觉中,学员和合唱队员们已初步建立起了对于合唱艺术的一种审美标准。如当时排练《忆秦娥·娄山关》,先生讲解合唱音乐中强与弱的相对性,他说有时候弱也能制造出惊心动魄的效果,他随口引用鲁迅先生的诗句说:“于无声处听惊雷”。他指导合唱队唱出五种声响效果,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弱得恰到好处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当最佳的声响效果呈现时,整个音乐厅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合唱队员们也压抑不住满脸的激动,这时先生居然在舞台上憨态可掬地跳起了舞来,整个场面真是既热烈又温馨。我记得很清楚,先生当时连续讲了一个下午加晚上,他似乎不知疲倦,相反,他“老顽童”式的性格以及轻松、诙谐的语气,常使音乐厅不时爆发出哄堂大笑之声。
许多的过往,宛如昨日,可是先生竟真的离我们而去了,我们大家一时都觉得难以接受。先生作为新中国合唱指挥艺术的先行者、开创者,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我觉得我们纪念他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先生所开创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光明。
先生是里程碑,我愿作铺路石,跟着先生的指挥棒,我仿佛听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交响大合唱正在天地间激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