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高校音乐专业(教师教育)合唱与指挥

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河南大学成功举办

 

一.开幕式

二.研讨会活动

    ㈠.主讲人:王安国 《合唱音乐文献透视——合唱作品音响戏剧性与抒情性的表现形态》

    ㈡.主讲人:苏严惠 《走进欧洲 再品合唱——欧洲访学有感》

    ㈢.主讲人:王  瑾 《匈牙利的合唱与指挥活动——匈牙利合唱获得成功的“秘诀”》

三.合唱专场音乐会

四.热议论题讨论会

五.著名指挥大师严良堃先生示范讲学——《解读中国经典合唱作品》

六.著名指挥家杨鸿年教授示范讲学

七.闭幕式

 

 

一、幕式

20111018日上午8:30,“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师教育)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河南大学音乐厅隆重开幕,开幕式由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陈家海教授主持。合唱学术委员会顾问、著名合唱指挥大师严良堃先生、著名合唱指挥杨鸿年教授、中国教育学会音乐分会副理事长王安国、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李仲党、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术处处长郭蔚蔚、河南大学常务副校长赵国祥、艺术学院院长赵振乾、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马俊芳以及前来参会的合唱指挥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

首先,河南大学常务副校长赵国祥代表河南大学全体师生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对长期以来支持河南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赵国祥副校长在讲话中回顾了河南大学崇尚群众歌咏运动、积极开展合唱艺术创作的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详细介绍了本校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艺术创作氛围。他强调,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是我校的一件艺术盛事,必将极大的提高我校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和音乐教育水平,进一步推动音乐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最后,赵国祥祝愿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术处处长郭蔚蔚代表河南省教育厅对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他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合唱艺术对于传播先进文化、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积极作用,高度评价了本届研讨会的召开对于提高河南大学及河南省合唱指挥水平的重要意义。他表示,高等师范音乐院校是培养音乐教师的摇篮,是搞好合唱教学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校的团结氛围。河南省为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从今年开始,省教育厅将举办两年一次的学生合唱活动,将把大学生合唱纳入教育议程,并组建教师合唱团以此培养更多的合唱方面的教师骨干。同时,郭蔚蔚也诚挚的希望各位专家能为我省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给予更大的帮助。

18日上午9:10,本次研讨会的所有参会老师与合唱指挥大师严良堃先生、著名合唱指挥家杨鸿年教授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分会副理事长王安国在河南大学大礼堂前进行了合影留念。“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师教育)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研讨会”开幕式在有条不紊的秩序和热情高涨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二、研讨会活动内容纪要

合唱音乐文献透视——合唱作品音响戏剧性与抒情性的表现形态

主讲人:王安国

 

18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音乐分会副理事长王安国在音乐厅举行了题为《合唱音乐文献透视——合唱作品音响戏剧性与抒情性的表现形态》的专题讲座。

首先,主持人周正松教授对王安国教授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指出此次王安国教授的讲座将对之后几日即将进行的热议论题讨论以及专家现场讲学起到铺垫作用。

王安国教授在对合唱作品音响戏剧性与抒情性的概念进行了简要梳理之后,就“合唱音乐文献透视——合唱作品音响戏剧性与抒情性的表现形态”展开了生动、详细的讲解和阐述。并结合音频资料,选取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对中外作品的戏剧性、抒情性表达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中外作曲家作品写作手法的异同,深入分析作品结构以及作曲家对合唱声部的色彩在表现戏剧性、抒情性方面的技巧安排。此外,王教授还介绍了两首从中国民歌和戏曲中提取素材的合唱作品,并解析了其创作背景以及表达戏剧性、抒情性要求所采用的独特写作手法。

王安国教授的理论讲解结合音响欣赏使各位参会代表对合唱作品的分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做好合唱排练前的案头工作和进行合唱排练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从而使各位老师在今后的合唱排练中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风格、诠释作品形象。

 

走进欧洲 再品合唱——欧洲访学有感

主讲人:苏严惠

 

18日下午2:30,华南师范大学苏严惠教授在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举行了题为《走进欧洲,再品合唱----欧洲访学有感》的专题讲座。主要就欧洲访学的音乐见闻来谈一些关于合唱艺术及合唱指挥教学方面的感想。苏严惠教授是有着十几年教学实践经验、对我国合唱指挥教育教学的历史与现状有着较为全面了解及独到见解的指挥家,她的访学经历带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其关于欧洲合唱指挥教学体系、世界合唱指挥艺术现状的介绍及相关感想,不但对于其自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中国整个合唱指挥界(尤其对高等师范院校)而言,也都极具现实针对性和启发借鉴意义;而且,她所展示的大量的合唱音乐作品,也让大部分的参会代表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兴趣。

首先,苏教授对西欧合唱指挥教学中的课程体系及设置、课程内容及教法、课程时间及展示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并详细分析、解说了亚洲合唱指挥教学与西欧合唱指挥教学的异同。她认为注重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结合是西欧合唱指挥教学的重要特色,同时也是国内值得借鉴的地方。

结合当代世界合唱艺术发展现状,苏教授借用著名指挥家杨鸿年先生的表述,对当今世界合唱艺术发展现状做了如下三方面的概括:演唱歌曲风格的多样化,演唱技巧的多样化,演出形式的多样化。苏教授以丰富、多彩的示例,为杨鸿年教授的理论表述做了精彩的注释。并播放音像资料使参会代表对现今世界多元化的合唱艺术形态有了更清晰、深层的认识。苏教授将欧洲访学感想引向反思的层面:她认为忠于原作、注重细节是大学教育中合唱指挥艺术化追求的关键,立足基础、注重教育是高等师范院校中合唱体系化追求的根本。

最后,苏严惠教授充满热情的展望道:“我们很高兴的看到,有一批高师的合唱指挥教师正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合唱指挥教学体系,努力探索合唱指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科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这将是我国合唱指挥事业强盛的希望。

 

匈牙利的合唱与指挥活动——匈牙利合唱获得成功的“秘诀”

主讲人:王瑾

 

18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王瑾副教授在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举行了题为《匈牙利的合唱与指挥活动——匈牙利合唱获得成功的“秘诀”》的专题讲座,该讲座以一个中国指挥家的视角来探寻、解读匈牙利合唱艺术获得巨大成功的“秘诀”问题,以及从中寻找到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可供我们借鉴,讲座藉此所引发的对国内合唱指挥教育领域相关深层问题的追问,其实已经具有了比较研究的性质,所以,王瑾副教授此次讲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具有介绍、借鉴、比较这三重性质。该讲座内容上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首先,王瑾副教授针对柯达伊教学法、柯达伊理论体系及其当代的“再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讲解了柯达伊体系的理论特色以及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新特色。她认为,匈牙利合唱艺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乃在于它是建立在其成功的理论及教育体系之上;当今世界合唱艺术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合唱生活化”,即合唱不再是作为一种“高文化”而存在,而是深刻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行为及生活之中。

其次,王瑾副教授还重点探讨了匈牙利合唱艺术发展带给我们的可贵启示,分别从教育理念、教师、文化传统、时代性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王瑾老师为学界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话题,它无疑将会引起有心人更广更深的思考。另外,王瑾老师在介绍国际通行做法的同时,还做了一些现场互动式教学的尝试,为大会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合唱专场音乐会

 

为迎接各位参会老师的到来,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学生合唱团在18日晚19:30于艺术学院音乐厅举办了一场合唱音乐会。

在音乐会上除了演唱本次研讨会专家讲学所涉及的七首合唱作品之外,还为参会代表展示了两首合唱新作,分别是由石夫先生与我校陈家海教授共同创作的交响合唱《木兰辞》以及王世光老师为我校量身定制创作的交响合唱《大河颂》第一乐章《大河泱泱》。交响合唱《木兰辞》是根据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同名古诗《木兰辞》创作,音乐以豫剧《花木兰》的旋律为基调,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是我校着力打造的文艺精品建设项目之一。交响合唱《大河颂》也是河南大学着力打造的文艺精品建设项目具有鲜明的中原音乐文化特色,又蕴涵“博大河南”的气韵。

音乐会结束之后,严良堃先生、杨鸿年教授和王安国教授上台亲切地看望了演出的合唱团员,表示音乐会很精彩,学生们的演唱很投入,并鼓励大家为合唱事业的发展继续努力。

 

热议论题讨论会

 

1019日上午,按照会议日程安排,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研讨会如期进入热议论题讨论环节。该讨论会围绕着高校合唱指挥教学体系与教学改革问题、学校合唱团的训练问题和合唱作品的创作与演唱形式多样化问题三个主题紧凑的进行着。在华中师范大学田晓宝教授机智、幽默的主持下,以几位权威专家的阐述与讲解为脉络,全场的参会专家和学者们展开了亲切的、深层次的交流,在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内洋溢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热烈气氛。

湖南师范大学周跃峰教授详细地讲述了湖南师范大学的合唱与指挥教学的课程设置及构想,并诚挚的给大家提出了很好的忠告和建议,为参会老师今后在工作中如何解决音乐院校中性别比例导致的合唱团构建困难及合唱教学课程设置阻困难提出了值得借鉴的实际操作蓝本;

齐齐哈尔大学孙湘根教授针对实际教学环节提出了值得老师们反思的问题,提请老师们要清楚职责是给予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不是在指挥教学中“玩帅气”,以避免还处在模仿性学习阶段的学生走向“摆造型、摆架势”的误区。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了指挥在整个团队排练中应该是一个带领大家做一些事情的角色,绝不能高高在上的把自己与“领导”、“专家”等字眼对号入座。

首都师范大学蓬勃教授分别从声音概念、用声与唱法、自己的声音观点、行腔咬字、合唱修养五个方面发表了精彩的演说与讲解。他认为,唱法要简单、用声要多样化,并提出自己的“直立向内”的声音观点。最后他还指出,合唱修养是一种概念上的说法,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要达到很高的合唱修养的具体做法就是控制,而气息、音准这些属于合唱硬伤范畴的问题,他认为虽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训练之法更是法无定法、不定之法,但是坚持训练这一点必定是要遵循的。

 

江西师范大学吴一帆教授豁达、洒脱的阐述了他的两个观点:一、声音是合唱团的根本,但是训练要有手段和方法,不能机械的用声乐概念和方法去要求合唱队员,并用“杠杆原理”和“挑扁担”等形象生动的比喻,提出了他的发声“原点”论,指出喉头上方一寸处的原点位置为发声支点;二、唱法是没有那么多的,唯一需要变换的是风格而不是唱法,并指出合唱队每个队员的自然状态将会使整个合唱效果达到更佳状态,提出了歌唱自然状态的重要性。

 

此外,会场的互动环节更是精彩。天津大学的任宝平教授率性的提出要通过作品本身来塑造声音,通过大量浏览音乐文献来提高合唱团的各项能力,包括声乐能力在内。他特别提醒在座的各位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合唱团进行合唱教育,千万不要对合唱团进行比赛教育。在交流过程中,有不少老师主动发言。不仅从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及教学体系方面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和做法,而且还从“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论”“考试中心论”等教学教育理念上展开了对话。主持人田晓宝在高校教学改革及教学体系主题的交流中提出了合唱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这是关系到文化传承的问题,引人深思。天津大学任宝平教授在这个环节的提问中回应提出的声音训练问题:“我不会教发声,但是我会模仿,我会用感觉、用音乐来教导大家,并且笑侃:“动不动就请声乐指导,反而会起反作用呢!。在他看来,作品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用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去限制,从而使原本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了。

在接下来的精彩演说中,房思钊教授提出了作品的创作与指挥是一体的观点,认为无论作为教师还是作为一个指挥事业从事者,了解合唱创作对排练都是有极大地好处,呼吁从事合唱与指挥事业的同仁们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合唱作品的创作与改编,并避免走入“一开就乱,一收就僵”的死胡同;张彬教授分析了当前合唱表演形式的发展趋势,他认为,注重可视性、可听性固然重要,但是“逢歌必动”的偏激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尤其不要为了哗众而盲目的加多余的、不必要的表现元素。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音色的使用,都要针对作品“对症下药”。

最后,主持人田晓宝教授就上午的讨论做了精彩总结。他说:“合唱的训练与方法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歌唱固然是有技术的,但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途径与方式可以法无定法。我们既要尊重艺术的本质,又要跳出技术的限制;既要遵循原创作品,又要进行二度创作。在这些需要我们把握“度”的行为准则下,只要是表现人类精神的和人类最本质的纯真美的就都是可以的。”

 

著名指挥大师严良堃先生示范讲学——解读中国经典合唱作品

 

1019日下午2:30,年近九旬的中国著名指挥大师严良堃先生迈着矫健步伐走入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在下午和晚上的两个时段中为参会代表进行了现场示范讲学。以河南大学学生合唱团为示范教学对象,以四首中国经典合唱作品《嘎哦丽泰》、《忆秦娥·娄山关》、《山在虚无缥缈间》和《渔阳鼙鼓动地来》为例进行了细致贴切的解读,并针对每部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风格把握、声音和气息的运用、速度、力度等问题对合唱团进行耐心的训练,供参会代表观摩学习。

首先严老师对合唱作品《嘎哦丽泰》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杜鸣心先生进行了简要介绍,加深了参会老师和台上的合唱团员对该作品的理解,指出要把握好该作品的热情和缠绵的情感基调。在作品的分段排练中严老师对合唱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矫正,对作品结构、情绪转变、气息运用等方面做了详细解说和现场排练指导,用细致到位的手势语言和生动的语汇令参会老师和合唱团学生深刻把握该作品。 严老师在排练中还讲明了钢琴伴奏和合唱之间的关系,指出钢琴伴奏声部在合唱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钢琴伴奏声部要与合唱声部紧密结合起来,在衔接处要接之自然,并且要根据作品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要行之有效地烘托作品表达的气氛。针对合唱中的换气问题,严老师指出很多作品表达不完整都是因为气息没有充分运用好,应针对不同的作品表达,按照需要进行气息的安排,在不需要换气的地方就要采取循环换气的方式,从而使作品的演唱更加连贯、完整。严老师非常亲切、热情的在排练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了合唱团员的演唱热情。

中场稍适休息之后,严老师继续解读由毛泽东诗词改编的合唱《忆秦娥·娄山关》。严老师以幽默的语言对作曲家田丰先生的生平和作曲家创作这首作品的意图进行了简要介绍,使合唱团员了解了整首作品中参杂着悔恨、悲痛又愤慨的情绪。严老师在该作品的段落衔接问题上着重做了细致的指导,要求在段落衔接上要紧凑,遵循作品的整体性。在用声方法问题上,严老师通过作品片段中的针对性训练,是大家了解到半声与假声转变时要自然,避免出现声音转变不统一、乐句断层等问题。在严良堃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合唱团员们受益匪浅。虽未能迅速、精确地达到严老师的排练要求,但对合唱团以后进行准确的排练指明了方向,也给台下的各位参会代表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性意见。

严良堃老师不辞辛苦,在晚上继续进行示范讲学,首先对我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中的两首经典合唱作品《山在虚无缥缈间》和《渔阳鼙鼓动地来》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和排练。严老师先对作曲家黄自先生的生平及清唱剧《长恨歌》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他提到在9·18事件后,国民党不允许群众公然抗日,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黄自创作了一系列抗日爱国歌曲,均用一些隐晦的歌词或中国古代的诗词故事来宣泄抗日救国的强烈激情,清唱剧《长恨歌》就是典型代表作之一。随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学生合唱团演唱了女声合唱《山在虚无缥缈间》和男声合唱《渔阳鼙鼓动地来》,并得到了严老师的肯定。同时,严老师又着重强调忠实原谱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段排练解说了如何准确表达音乐语气,把握作品的情感风格。

严良堃老师强调作为一名合格的指挥,应该把功夫用在台下,而不是在舞台上,要充分做好案头准备工作。指挥应将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准确表达在指挥手势的预备拍中,并选取《保卫黄河》和《黄水谣》中片段,与台下参会代表进行互动教学,让大家充分认识到指挥中预备拍的重要性,正如严老师所讲到的“要做不迟到的指挥”。

在整个示范讲学中,严老师以清晰的指挥手势、幽默的语言表达、严谨的排练态度,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参会代表,给各位老师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性意见,为今后从事合唱教学和训练指明了方向,促进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合唱指挥教学与改革的发展。

 

著名指挥家杨鸿年教授示范讲学

 

1020日,在参会代表的热烈欢迎下,著名指挥大师杨鸿年教授在音乐厅进行了现场示范讲学。针对西方不同流派作曲家的经典合唱作品进行了解读,并通过作品《Lux Aurumque》、《茨冈》、《Lacrymosa》、《雪花》和《拨弦波尔卡》的现场排练,使参会代表对西方合唱作品风格把握和语言特点等方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开始示范讲学之前,杨老师首先对中国合唱的现状结合西方合唱做了比较和总结。中国合唱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中国的合唱人口是全世界最多的,中国的合唱水平和意识也正在与国际逐步接轨,但是我国的合唱教育事业的发展却与国外合唱教育的发展相差甚远。在谈到如何把握、演唱好西方合唱作品的问题时,杨老师说:“演唱外国作品要先学神、后学形。”如果不了解作品的“神”,根本不可能将作品的风格把握好。在这里他还借群众合唱团演唱的各种版本的《水母鸡》为例,阐述了对于是否在合唱中加入动作的观点。他说道,通过在合唱中加入动作往往会曲解作曲家创作合唱作品的原本意愿,我们要领悟形和神的关系,要明确地知道作品讲的内容是什么而非字面上。并且举了一些国内合唱团的真实例子,他们不仅没有把握好作品的“神”、不明其意,而且还随意添加表演动作,致使其在比赛和演出中不能够准确地表达作品内涵,从而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接着杨鸿年教授针对每一首合唱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腻的讲解,深入浅出的指导使河南大学学生合唱团深刻认识到作品的真正内涵,矫正了以往作品排练中的存在的误区,从而把作品演唱的韵味十足。

在上午时段中,杨鸿年教授对Eric的《Lux Aurumque(《金色的光》)、舒曼的《茨冈》和莫扎特的《Lacrymosa》(《眼泪》)三首合唱作品进行了示范排练,针对作品中那些起到冲淡功能色彩作用的功能和声运用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并现场指导、排练河南大学学生合唱团以加深理解。杨老师指出“音乐没有小节线”,要注意作品连贯性的表达,加强作品演唱的线条感,合唱排练应从“感受——理解——自然”入手,充分注重音乐认和演绎过程,要把歌唱的生理呼吸与音乐的呼吸有效调整到统一,合理安排声部与声部之间的推进和补充协作关。杨老师对这几首作品的解读有理、有据、有节,不仅对合唱队员讲述音乐术语在所演唱的作品的作者笔下的含义和用意,而且还给合唱队员分析作品中和声进行的用意,并且将钢琴如何演奏烘托更好的合唱效果都做详细讲解,使大家见识到了真正的大师风范,也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指挥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杨老师还在互动环节对部分参会老师所提出的高音的训练、指挥的预示等问题一一做了详尽的解答和示范排练。通过杨鸿年教授的详细讲解和清晰、明确的指挥提示,合唱团在声音和作品表达等方面有了大大的提高,学生纷纷感叹“杨老师非常亲切,有幸接受到杨老师如此准确、细致的排练,真是受益匪浅。没想到原来我们也可以发出自如、优美的声音”。台下在座的观摩学习的老师也被杨老师这种出神入化的讲学和排练深深吸引,始终都在全神贯注的听着、记着,舍不得将目光从杨鸿年老师的身上挪开一下,也舍不得将手离开笔记本,一上午的时光就这样在大家不知不觉中度过,恋恋不舍地结束了上午的讲学。

下午3点,杨老师对《雪花》和《拨弦波尔卡》做了详细的解说和排练。在作品《雪花》的排练教学中,杨老师对复调和休止符的三种表现形式以及新声部的加入是否要给予指挥手势的提示动作进行了解说。他认为应该让合唱队员自己主动去感受音乐,在内心想唱的时候就唱,恰如其分的温暖一点,激情一点,如果指挥给予提示手势,演唱效果反而不如不给的好。他还指出,指挥与团员要像谈恋爱一样心心相印,强调培养合唱团与指挥之间的合作意识。《拨弦波尔卡》这首作品通篇贯穿着音响学的知识,主要是一首针对声音的弹性和共鸣的练习曲目。波尔卡分为乡村波尔卡、音乐会波尔卡和宫廷波尔卡三种形式,这里要的效果则是宫廷的波尔卡。杨老师在排练过程中重点训练了男高声部的半音发声以及怎样解决女高声部因气息浅导致的音准偏低问题,并借助作品《希伯来奴隶的合唱》和《金色的光》阐述半声的科学概念,使学生树立了科学、正确的声音观念,掌握声音的运用方法。随后,杨老师对在座老师提出的关于声音训练、如何使学生保持现在良好的声音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指出,在合唱排练中,科学语言与形象语言会有撞击,不要去过分深究,只要能够保证声音在正确轨道上即达到最终目的。声乐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主观性,有声乐老师带出来的合唱团的声音常出现声音无法真正的融合在一起的现象。指挥家与声乐家在声音上有概念上的区别,只有确立正确的合唱声音观念,才能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从而塑造出优美的声音。

晚上,杨鸿年教授就合唱的声音训练方面进行了现场教学和示范排练。针对如何正确地把握科学的气息运用方法和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如何解决合唱团员在演唱时的连贯性以及如何解决合唱中存在的气息不足和音准等问题为参会老师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且通过合唱作品《Ave Maria》和《嘠哦丽泰》的片段排练使各位参会老师也深刻体会到如何去解决以上所提出的合唱中存在的问题。杨老师在现场向大家示范了几种不同效果的声音训练方法,并以河南大学学生合唱团为教学对象,通过几条针对性的练声曲练习,从而解决大多合唱团中普遍存在的声音弹跳性和持续性、音程构建、音准敏感度和气息合理运用等问题。并变化任意母音进行练习,使合唱团员能够达到松弛、自然地歌唱状态。杨老师提出“一个好的合唱团要能够适应不同风格的指挥,而且要迅速对指挥手势做出适时的反应”。因此,杨老师邀请了几位指挥老师上台跟合唱团员临时合作,并进行了现场点评和指导,既锻炼合唱团员的整体素质,也让参会老师能够学以致用,纠正了以往对作品理解的误区之后能够亲身体会进行指挥和排练。华南师范大学的苏严惠老师还借此机会对于作品《雪花》进行了详细的个人见解抒发,并呼吁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和听觉敏感度能力,从而提高高师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

 

三、闭幕式

1020日晚上,在依依不舍中,杨鸿年老师此次示范讲学就此告一段落,大家仍感意犹未尽。但时光飞逝,转眼间“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研讨会”已接近尾声,进入交流、讨论阶段。

首先华中师范大学的田小宝教授对于前期在西安举办的合唱节和高峰论坛等相关事宜为各位参会代表作了一个简要的总结汇报,并针对高峰论坛上热议的几个问题作了简述,田教授强调了这次合唱高峰论坛会议主要回顾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合唱的发展概况,这十年是一个合唱非常多元化发展的十年,这十年中我国的合唱一直在努力和国际合唱接轨,我国的合唱发展是否能真正达到国际水平在于是否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合唱作品,从而使国外的合唱团都能够以演唱中国作品为荣,这样,我国的合唱才能够真正的走向世界。

华南师范大学周正松教授对于“合唱跨界,跨界合唱”这一议题进行了现场阐述,他指出合唱这门学科本身就是一种跨界,相对于独唱而言,合唱能够将音区、音色、力度等方面进行扩展。指挥也在跨界,若想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表达作曲家的意图,就要多和作曲家进行沟通,因此,在作曲方面也要进行相应知识量的补充。从教学跨界方面,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例进行解说,指出在从事合唱教学之余还跨界担任全校的音乐普修课程的教学任务。从合唱团跨界方面,周正松教授指出目前很多合唱团都在进行对外的交流,很多都出国进行演出,这又更加促进了合唱团的整体发展。并在最后给参会代表留下一个问题“至于跨界到底是怎么样的定义呢?”供大家研讨会之后继续进行深层的讨论和研究。最后周正松教授对于发言做了简要的总结:合唱从本质上来说是跨界的,指挥也是跨界的,作为教师更加是跨界的,跨界应该有利于更好地合唱。

北京新华美韵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总经理刘勇先生对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寄予了美好的愿望,他说,通过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交流,令他看到了中国合唱的未来。并呼吁合唱的发展要加强相互相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局限于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也应该注重国内各院校之间、各地区之间的合唱交流,不应封闭自己,不要把自己圈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要让我们中国的合唱真正走向世界。

最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陈家海教授代表主办方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合唱学术委员会和承办方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对此次研讨会做了简要的总结发言,陈老师以主办方和承办方成员的双重身份,对各位参会老师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于进行研讨会学术交流的延续以及学术委员会接下来的相关活动和信息等事宜做了详细的告知。希望能够以建立起来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各位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共同促进我国高师合唱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