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个性 博采众长 传承发展
——首届中国民歌合唱汇演随感
南阳金歌合唱团 亚栓华
2008年11月的首届全国民歌合唱汇演,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各民族的合唱团员们尽情地展示了民歌合唱的风采,又为我国多彩的艺术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花束。河南省南阳金歌合唱团参加汇演的女声组合,十位团员有四位是今年4月中山“全国合唱指挥大师班”的学员。作为基层的业余群众性合唱团体,能参加这样高水平的全国性汇演,无疑是一大幸事和绝好的学习机会。无论是合唱团的优秀作品及高超演唱水平的展示,还是各位专家的简短合唱讲座,对我们都是非常难得、非常宝贵的。
传承发展民歌的丰碑
民歌是我国民族艺术之瑰宝,说它是海洋一点不为过。历史之悠长遍布我国各个民族,无论城市、高原、山区、海洋……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民歌。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歌(词)。
就我们南阳来说,人称河南的“歌舞之乡”。笔者所见到过前辈老艺人流传下来记录的南阳民歌就有几百首之多,没有记载的更多。乡下的农民劳动间或劳动之余,城市的商人、小贩的叫卖等等,大多是出口成章。前几年我们突然发现,很多农村妇女在遇到伤心事放声痛哭时,竟然也是用旋律来诉说他们的委屈,抒发自己的悲痛,不管旁边有没有人倾听,她们是认真、发自内心地在用声音充分地表达情感(这些年很少见了)。南阳的曲剧是当地的地方剧种,在整部戏甚至一段唱腔中,很多调门的运用如阳调、金扭丝、银扭丝、垛板等,可能每一种调门都有它的来源故事,甚至来源于一段民歌,也可能地方剧种的形成就是当地民歌的集成和演变。民歌真是太浩瀚、太悠久、太庞大了,没有人能说清我国究竟有多少首民歌,现有的记载很有限。从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看,全社会对民族音乐、民歌的重视程度需要加强。就拿南阳流传最广的民歌《旱船调》来说,无论城乡、山区,每逢盛大节日、庆典都唱上街头、乡村。伴以锣鼓多人表演的“旱船舞”,不同时期编写不同内容的歌词,但基本的曲调都是稳定的,前些年可以说是妇幼皆知、皆会唱会哼。可如今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很多没听过,没印象。多年来当地也少搞专门民歌主题的活动。因此,传承并发展民歌,不仅要有全国各地诸多民歌专家、合唱专家的努力,还要有政府部门的支持。这次中国合唱协会举办的全国民歌合唱汇演,可以说是历史的一个丰碑,期望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民歌合唱汇演交流举办。
唱出本民族民歌的特色
不可否认,这些年一直有一些优秀的民歌改编合唱在传唱,但相比于我国的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好的民歌合唱作品是太少了。这是此次汇演所出现的令人遗憾的现象,也是造成不合理的南方人唱北方民歌、东部人唱西部民歌的很大原因之一。
由于地域的较大差异,生活习惯、地理构造、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生理条件有明显不同,乃至风土人情、民俗差距之大,相距太远的民歌就很不容易准确的表现出来它原有的风格,身体条件也不允许,起码在一个没有经受过严格、长期、专门的训练和练习的歌者或合唱团来说,演唱自己并不熟悉或并没有完全掌握的作品是不可能那么容易就成功的。尤其是南北方的差异、东西部的差异过于悬殊,说不可能准确地掌握风格并准确表达是绝对了点,但是相当难以完成。与其这样,倒不如选择自己生长地域、环境、风格特别熟悉而又善于表达的作品更为适宜。但这个问题对于青年学生合唱团是个复杂的难以适当解决的问题,有待各位专家、老师共同探讨。一个歌者或作曲家是不可能凭一时的想象而不花费时间去熟悉了解、学习,甚至生活就能唱出、写出自己不熟悉地区的高水平的作品的。勉强去做最终也得不到认可。
科学融合先进合唱技法
如何运用西方合唱的先进技法,包括和声的运用和演唱方法的结合,而又不失我国各族民歌的基本风格,是一个复杂的有待于长期共同努力探讨的课题。笔者今年四月在中山有幸听到著名指挥家严良堃和萧白、杨鸿年的讲座,他们在指挥合唱团排练作品示范时,都对声音位置及音色、表现有相当高、相当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对深呼吸、高位置和打开腔体等因素更是不约而同、明确、反复地强调。通过呼吸深浅的对比,声音位置高低的对比,引导合唱团员找到好的声音状态。这正是意大利美声唱法的重要因素,令人折服。实际上,我国自古就有 “丹田气”之说,这和意大利美声唱法的腹式呼吸是一回事(笔者曾亲耳聆听过意大利音乐专家基诺·贝基在北京的声乐讲座)。古人云“(好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于耳”及李白诗《南都行》中之“清歌遏流云”对美妙歌声之描述,能让声音在房梁上绕三日而不离去,能让天上的云彩停下来不就是高位置的声音吗?由此看来,好的艺术是不分国界,没有地域之分的。合理地运用意大利美声唱法的要求来训练合唱团,充分发挥合唱声部的作用而又不失本民族民歌的风格,是一个艰苦、庞杂的工程,特别是不同地区相差很大。西南民歌之清亮,中原民歌的委婉细腻,西北民歌的高亢、粗犷、热情,内蒙古民歌的浑厚豪放,各自不同的风格是不可跨越的,反之就破坏了自己的民族音乐形象。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最优秀的民歌和表达这些民歌的歌手。他们的共性就是在自己民族的基点上合理地利用呼吸的支持,腔体的打开和声音位置的巧妙运用,进而演绎出无数优秀的民歌作品来。但并非原始的就是最好的,况且当今之“原始”的概念也非彼“原始”。我们也看到有的演唱由于缺乏必要的训练而出现一些声音上的问题,这样就不能很好地表达作品风格了。
我们期待中国合唱协会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以更快地提高、完善自己的演唱水平,更加努力地为中国民歌合唱这座艺术殿堂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