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合唱新作品的收获与思考
朱敬修
2006年11月4日,由河南省合唱协会主办、白象集团协办的“河南合唱新作品‘白象之夜’音乐会”在郑州艺术宫举行。音乐会分两场,来自郑州、开封、洛阳等近十个地市的24个合唱团,演员近2000人参加了这次盛会。
这是河南省首次举办的以合唱新作品为主题的音乐会。为了筹备这次音乐会,河南合唱协会事先组织、邀请部分省内词曲作家,创作了一部分合唱作品,并编选印制了《河南合唱新作品选集》(22首)一书,供各合唱团选用。主办方规定,各个参演合唱团至少要演唱一首本省近年来创作的合唱新作。这一活动激励了省内专业与业余词曲作者,调动了各合唱团队的积极性,经过精心准备,在两场音乐会上,各合唱团共选唱和演唱自创新作品31首,收获丰硕,群众反响热烈,实现了锻炼创作队伍、繁荣合唱作品创作、推动河南合唱事业发展的主办者的初衷。
这次音乐会演唱的31首合唱新作品(以下简称“新作品”)是对河南近几年来合唱创作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河南省数十年来合唱创作活动中,力量最集中、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一次,成绩喜人。以笔者看来,“新作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题材广泛,体裁、形式多样。
“新作品”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不少作品是对党和祖国的深情歌颂,对家乡、对中原故土的由衷赞美。例如,任卫新词、焦宓作曲的《中华之恋》、田地词、郭徽作曲的《又见西柏坡》、吴歌词曲的《我们的歌声》等。其中尤为集中的是对横贯中原大地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深情赞颂。如陶善耕词、李仲党曲的《黄河夕照》,晨枫词、陈家海曲的《夕阳恋着黄河》,张德河、黄天乐词,吴歌作曲的《黄河情怀》等,多视角的表达了对黄河的依恋之情。
“新作品”中还有不少作品以河南民间的生活情事、劳动场景,以及山川风物为内容,表现了中原人民质朴的民风民俗。如以河南民谣为词,朱敬修作曲的《月奶奶,黄巴巴》,亚栓华以民歌改编的《摘棉花》,李严词、吴涛曲的《河南老乡》,乔仁卯词、王文堂曲的《巍巍龙门石窟》等。此外,还有歌颂老师的作品,为古诗词谱曲的作品,以及宗教内容的作品等等,不一而足。
2、“新作品”具有突出的河南音乐风格。
如张德河词、周虹作曲的《百鸟朝凤》。还有朱敬修编曲的《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王澄泉、崔鸿斌编曲的豫剧《朝阳沟》选段,吴歌编曲的《拷红·绣楼报信》等,以多声部的表现手段,使这些名剧名段再放异彩。
此外,还有更多作品是以典型的河南民间音乐语汇为音调基础来展开作品,结构全曲,更能体现出作曲家的艺术功力。例如张德河词、王澄泉曲的《南水北调抒怀》、在无伴奏合唱《黄河夕照》等。
3、生动的形象刻画和合唱表现手段的运用。
“新作品”重视音乐形象的刻画和意境的烘托,不少作品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例如,混声合唱《我们的歌声》,作品以热情洋溢的旋律、充满动力的切分节奏,刻画出青春与活力的生动形象。
不少作品在意境的渲染方面下足了功夫。混声合唱《夕阳恋着黄河》的开篇,混声弱力度的伴唱,渲染出一片迷茫的色彩。在此背景上,男高音领唱引吭而歌,似一道霞光铺满河面,意境深邃,生动地描绘出“黄河、夕阳、远山、霞光”的优美画面。
《百鸟朝凤》在综合使用合唱表现手段方面是优秀的范例之一。作品是根据同名民间乐曲的立意和音调进行创作的。混声合唱《晨雾》(李严词、朱敬修曲)也是一首优秀作品。歌曲开始,在弱力度的哼鸣中,各声部在复调织体中时隐时现,生动的描绘出浓雾茫茫的景象。
4、新的创作理念,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
以新的创作理念,应用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创作,在河南的合唱创作中是一种大胆的探索与尝试。方可杰作曲的《禅》和张磊作曲的《独钓寒江》是仅有的这一类属的作品。
“新作品”成绩喜人,但既是新作品就有值得推敲之处,而且由于数量多,作者面广,甚至还有一些草就之作,因此,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尚存在一些问题和值得商榷之处。
河南合唱新作品“白象之夜”音乐会的成功举办,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收获了合唱新作,锻炼了创作队伍,激发了专业与业余作家的创作热情,同时,也促进了河南群众性合唱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