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民族歌唱起来
——访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灵芬
作者: 杨伶(转载)
从1990年到1998年,每到周末,在深夜开往延庆的长途车上,常常会有一位四五十岁的女同志裹在两件军大衣里,靠在那儿打盹儿。
没有人想到这就是时任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副主任的吴灵芬教授,也没有人会想到,她去延庆不是为了演出,也不是为了指挥国家级的乐队,虽然她担任着中央歌剧院客席指挥、中央交响乐团合唱团等团体的客席指挥。她是去给一群小学生排练合唱,同时给那里的老师培训指挥,从“一个蛤蟆四条腿,两个蛤蟆八条腿”开始,从体会其中简洁明快的节奏开始。
也许人们会觉得音乐学院的教授应当是在培育我们国家的音乐精英,或者在北京音乐厅那样的音乐殿堂里挥动着指挥棒,而吴灵芬教授恰恰不是这样,她要走出音乐的高等学府,走进普通学校的校园,走向普通的中小学生,因为她心中装着一个神圣的理想:让我们的民族歌唱起来。
让更多的人通过合唱走进音乐的殿堂
吴灵芬教授的专业本来是交响乐及歌剧指挥,她曾经奔波于我国很多省市,指挥歌剧及交响乐公演。她指挥中央歌剧院和中央音乐学院联合排练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国内首演,她在前苏联进修期间指挥公演了著名歌剧《荼花女》,所有这些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88年她去前苏联进修时,仍然是打算继续在交响乐及歌剧指挥方面深造,她的老师是被誉为“苏联的卡拉扬”的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但是,在苏联的经历和她以往的教学、演出实践使她认识到,要发展我们的音乐艺术事业,提高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素质,必须从普及开始,从合唱开始。因此,在苏联的最后一年,她放弃了被人们普遍看好的交响乐及歌剧指挥,改学合唱指挥,她想让更多的人唱起来,让更多的人通过合唱走进音乐的殿堂。
在吴灵芬教授看来,合唱是人们进入音乐殿堂的最佳途径。要唱好合唱,首先就要学习有关音乐的基本知识,而复杂一点的合唱,还需要了解和声结构。要演唱难度大的作品,还必须掌握有关的背景知识,了解其所属国家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所以国外很多一流音乐学院都是用合唱来带动音乐历史教学和其他音乐素养的全面教育。在我国,进行音乐普及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音乐文化素质,合唱是最合适的手段。因为我们国家经济文化还不够发达,要求每个家庭都有乐器是不可能的,但每个人都有天然的嗓音,而声音之美是一切器乐都无法比拟的,是最美的声音。
吴灵芬教授回国以后,就把她全部的身心投入到合唱事业中去。她首先在延庆县开始了她的事业。她在延庆帮他们排练合唱的第一年,延庆县的中小学生就在北京市郊区县高中、初中的合唱比赛中都获了头奖。但是她并没有满足,她看到了延庆音乐师资力量的薄弱,认为要缩小我国与先进国家在音乐教育方面尤其是合唱方面的差距,要从培训师资开始。因此,吴老师一方面带学生,另一方面注重培训教师。她下决心要在十年内让全县所有的中小学都有音乐教师,还要培养出有特长、会指挥的教师。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延庆县启动了培训
师资的十年工程。吴老师对音乐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按期办班,在县师范学校的音乐班开设了音乐训练课程和合唱训练课程,同时,在一所小学建立一个合唱团当示范样板,言传身教,既培养学生,又指导老师。多年来,无论严寒酷暑,在人们快乐地度着周末,或者陶醉在甜美的梦乡的时候,吴老师却正长途颠簸,去往延庆,追求着她的事业和理想。
不只是延庆,北京市的很多学校都有她的身影。展览路一小、五十六中、北京大学……她不是为了名利,她去给北京大学排练合唱,总是自己坐公共汽车去,合唱队员在汽车站等她,用自行车把她接到学校。为了发展合唱事业,她录制了大量的合唱及合唱指挥教学音像资料,举办各类讲座。她甚至辞去了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副主任的职务,调到中国音乐学院教育系,一心一意地从事合唱的教学和普及工作。如今她的努力已经开始结出果实,她帮助北京和各地建立和辅导了几十个儿童及成人合唱团,在各种合唱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她培养的教师领导自己学校的合唱团屡屡夺魁。而吴老师在完成自己授课任务的同时,也与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合作,成功地演出了《伏尔加之声》、《世界合唱经典》、《新中国的歌》等各类专场合唱音乐会,受到听众的好评。她代表国家出访指挥演出,进行学术交流,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赞扬。
通过合唱来感受我们民族的节奏
其实,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并不是吴灵芬教授醉心于合唱艺术的真正原因。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她的视野并没有局限于音乐教育,而是关注着人的培养。
吴灵芬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她在日本演出的经历。她带着学生去日本演出,唱了云南、山西、江苏和青海民歌。在日本东京少年馆的舞台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天幕,映出一幅中国地图。当报幕员报出“现在演唱的是中国江苏民歌《茉莉花》”以后,就用激光教鞭指着地图说:“这就是江苏,在中国的东边,和我们国家的大坂处在同一纬度上。”然后,音乐厅的上空飘荡着《茉莉花》柔美的旋律,人们陶醉着,我们的演员心中充满了自豪、幸福的情感。在演出的最后,合唱队唱了两支日本歌曲,声音相当漂亮,而且发音纯正,比日本人唱得还好。演出结束以后,一位日本小女孩拉着翻译找到吴灵芬老师,说:“阿姨,我曾经很恨我们的女排输给了中国女排的大姐姐们,今天,我也体会到了输的感觉,因为你们那两个日本歌曲唱得比我们学校唱得好。”她说:“希望你们明年再来,还唱这两支歌,我们一定要比你们好。”这件事让吴老师感触非常深,她觉得合唱是一种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民族情感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无论是对于合唱者还是听众,都会在这样一种情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吴灵芬老师说,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当你听到《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梁祝》,即使你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些乐曲,但你仍然可以判断出这是中国的乐曲。当你听到《川江船工号子》、《槐花几时开》、《小河淌水》,你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我们秀丽的西南。这就是风格和节奏。
节奏感是人类所共有的,胎儿在母腹中就感受着母亲心脏的跳动,这是人类最原始、最根本的节奏,这种节奏是和谐、温馨的,是母爱的象征。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曾经体会到这样的节奏,所以人类才能通过音乐的语言相互沟通,因为这是人类共同的节奏。但是不同的民族由于语言的重音不同,其节奏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唱一个国家的歌就能够感受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这个国家的灵魂。如黑人经常活跃在歌舞中,他们就有爵士乐的节奏。那么,利用我们国家地方戏曲、民间音乐,就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感受我国各民族的不同节奏,感受
到祖国的地大物博,感受我们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让我们的学生爱我们的祖国。
因此,吴老师在自己的合唱教学中,总是要把合唱与感受自己民族的节奏联系在一起,从节奏教学入手进行民族情感教育。她说她曾经在国外的合唱排练厅看到这样一个横幅:合唱队里没有我,只有我们。合唱是一种集体的项目,每个人都得去唱,而且在一块唱,你的心脏、脉搏,在音乐里叫作律动,都要按着同一个频率跳动,甚至你的呼吸、换气也要一样,这样才唱得齐;声音也要唱得你像我,我像你,需要一种雄壮的声音的时候,女声要模仿男声;如果要表现柔美的韵律的时候,男声就得模仿女声。要经常地调整自己,使自己的声音服从整个作品的要求,把自己融入整体之中。每个人都得时时刻刻服从整体,看着那四行谱子,在总谱里判断自己什么时候该弱唱,什么时候该让自己的声音放出来,根据作品的总体要求来判断自己应该做什么,这种实践多了,自然而然会增强集体意识,会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如果有一天整个民族都会唱歌,这个民族积聚的力量就会很大了,就会形成一种共同的心声。让我们的民族也歌唱起来吧,让我们用同一种脉搏,同一种呼吸,唱响我们共同的民族振兴的歌!
|